“很好,有了这个项目,我们海州的船舶工业也算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薛绍华压抑住心中的一阵阵激动,不停地点头说道:“市里一定全力支持,其他战略投资方面有没有问题?这个项目能不能够尽快落实?”薛绍华急切地追问道,恨不能让这个项目立即就在海州落成。
包飞扬道:“只要市里支持,各方面的工作近期均能落实。”
“好好好!”薛绍华一连说了几个“好”字,然后郑重地对包飞扬说道:“这件事就交给你,有什么问题你直接找我,这个项目的意义恐怕不比大宙唐盛合资项目的意义差,你一定要高度重视。”
包飞扬当然明白船用主机项目的意义,虽然这个项目的投资与生产规模都远不及大宙唐盛造船厂,甚至对海州地区船舶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没有造船厂那么明显,但是其所代表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却大不一样,可以说对整个华夏国的造船业的影响都是巨大和深远的。
回到海州以后,包飞扬就将张仪铭扔给了徐海澜,他们几个才是真正的船舶产业的行家里手。
徐海澜、彭友良等几个江海造船厂的资深工程师最后都决定到海州来。虽然徐海澜等人都是看好海州船舶业的发展前景而来海州的,不过他们这几个人的具体情况又不完全一样,徐海澜和彭友良是直接从江海造船厂辞职后,放弃了原来的那份工作加入海州船舶工业集团的。而刘瑞远等人则是工作关系仍保留在原来的江海造船厂,以借调的名义暂时加盟,他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敢像徐海澜彭友良那样孤注一掷,这样的安排对他们来说更有安全感和保障感。江海造船厂跟海州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即使是海州市委书记薛绍华也没有权力调人,为此包飞扬也辗转动用了不少关系,方才能够成功运作这件事情,将他们这两个人顺利借调到海州船舶工业集团。
对这些人的使用,包飞扬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相比刘瑞远等这些依然在江海造船厂保留了编制的人,徐海澜与彭友良是彻底断掉自己能够回头的后路,一心加盟海州船舶工业集团,鼓足了劲准备在海州船舶工业集团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做出一番成就来的,包飞扬当然也最器重他们。
徐海澜与彭友良以前在江海造船厂的时候都是舾装工程师,但是两人比较起来,后来才和包飞扬接触的彭友良的年龄比徐海澜大,在造船业工作的资历也更深。在舾装技术领域方面显得更加专业和经验丰富。而徐海澜年轻、视野更开阔,对造船业中最新的技术与管理具有自己更多的理解。经过反复权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