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三 妖修(4/5)

作品:《破天踪

来,功法没有正不正宗一说,只有合适不合适之说。

因此,只有妖修愿意,他们只要有了足够的妖力后,就可以选择性修从而化形。凝元期可以,结丹后也可以,成了地妖也行,当上妖皇还可以;只不过,他们一旦修成人族,虽然提升境界的速度是会变得很快,但自身的实力就不敢恭维了。

实力变弱,在渡劫的时候就会多一层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妖族明知修成正果人体后,修行的速度回加快,但还是坚持兽体修行的原因了。

世人常用妖、魔、鬼、怪,来形容一切未知的、神秘的、恐怖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本质上他们都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人创造了他们。

‘鬼’很好理解,他与人有关,指代人死后不灭的灵魂,鬼的来源只能是人;但我们却常常对妖、魔、精、怪区分不清。比如我们常常会混用这些称呼,如:妖怪、妖精、精怪、妖魔等。

‘妖’,其实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反常的事物和现象,这也是它最初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地反物也,从是,与神同类。”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反物,指群物失去本来的常性。《左传·庄公十四年》讲到:“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这里的妖不一定具有实体,而是指不遵循常规礼制即是‘妖’,我们常说的‘作妖’一词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层含义才是指:自然物变成的具有人格意义的生命体,此意义上的‘妖’一般都有原形,如:狐妖、猫妖、蛇妖、花妖等。

‘怪’指自然界奇异怪诞的事或物。《说文解字》解释为:“异也。”;庄子说:“人妖物孽曰:怪。”

‘怪’,强调奇异、奇特,通常与妖连称,主要用来形容妖的长相非常奇特。‘怪’大多具有较高的法力,白天和夜里都可以活动。妖和怪的初意相近,人们习惯了将两者合称,也就逐渐模糊了两者的区别。

在《西游记》中,“妖”和“怪”就已经分不出具体的区别了。古代人们往往把妖怪的出现看成是可怕的灾祸将要发生的前兆,以为是上天对人们的警示。

‘精’,为天地万物都系精气所生,自然物能够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形成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灵,人们称之为:精。

唐代孔颖达认为:“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氨氯积聚而为万物也。”

最著名的‘精’,就是《西游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破天踪》 最新章节五七三 妖修,网址:https://www.xbqg888.com/168/168896/561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