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育(2/3)

作品:《万历新明

学习。

地方州县,凡少有才名,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可由地方推荐入学。京师大学的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均由皇室承担,与朝廷度支无涉。

但是京师大学还是要收学费的,这也开了官方收费教育的先河。明朝的读书人进入秀才阶段,分为贡生、廪生和增生,贡生进国子监,没有学费一说,还有粮米补贴;廪生和增生进州学和县学,也不收学费,廪生照样有禄米可拿,对家用不无小补。

但以现在的国力,无法支撑免除学费的现代教育体系。因此,万历十年才颁布的《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适龄儿童,各地政府要普及三年扫盲教育——认识两千简体字、掌握基本通识和四则运算,此为幼学教育,此段教育学费全免。

幼学教育之后,小学、中学乃至各省正在建设的大学,都收学杂费,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由县学、州学改革而成的小学、中学,师资力量急剧增加,场所扩增数十倍,多数地方负担不起。

为了给予贫困生上进之路,《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助学慈善之家,地方官可按朝廷给予的名额予以表彰,授太平绅士等衔,有建牌坊、加高门第等礼遇,赐见官不跪等特权。

同时,《普及教育诏》还鼓励各地乡绅自主办学,只要使用朝廷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均可自办学校。私立幼学生只要满足八成以上比例通过扫盲考试,自主办学的乡绅即可获得相应政治待遇。

对于小学以上的私立学校,朝廷采取的是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政策,凭民自主。

为了顺利对接科举制度,《普及教育诏》明确划分了普及教育与科举之间的界限。毕业证与功名无关,任何一个学生读了书,要想获得朝廷的退税待遇和其他政治待遇,还需要参加科举。想当官,照样要考科举。

不过,和《普及教育诏》一起颁发的《科举考试管理条令》附件中,划定了万历二十年以后的各级科举考试大纲——万历二十年以后要想获得功名,不接受新式教育基本不可能。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年之间的科举考试,所有考生都要加试《通识直指》——只有填空题,且考试内容绝不超纲。

如此一来,对张居正当时在平台召对时最担心的读书人离心之事,朱翊钧做出了重大妥协。这种政策除了给了读书人十年缓冲期之外,只是将要把八股从科举制度中剥离,进而把读书人都驱赶到新学上去。

京师大学成立之后,除了设立哲学、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供大学生深造,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万历新明》 最新章节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育,网址:https://www.xbqg888.com/327/327030/25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