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伏波(2/3)

作品:《万历新明

三千吨——基本上是木制帆船的极限。[注1]

然而,一百五十多年后,到了嘉靖末年,明海军主力舰为福船,排水量不足百吨。即使是这样的船也不多,其余沙船、小哨船、叭喇唬、网船等仅能载一二十人的小船在海军中占比百分之九十六。

海军势力的缩减,将大明帝国的海洋权益付之阙如,期间朱纨、胡宗宪抗倭时所历海战,作为对手的倭寇也属于菜鸡,双方互啄之时,明海军也经常丧师辱国。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万历二年,当年朱翊钧在京师故纸堆里翻出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全套海船图纸和资料。他随即派出中官,在龙江船厂等地官办船厂督造新船,重点是利用订单培训工匠。

尽管朱翊钧高度重视,但能够造大型舰船的船工早已老死殆尽,大明造船经验严重不足。而且宝船虽大,但船速已经跟不上葡萄牙军舰航速——差距大概在一倍左右,也不符合朱翊钧要求。

因此,尽管当时负责督造的中官以各种手段从私营船厂中争夺些“耆民”,也闹了些风波,但能够达到八节航速的船制造起来难度还是极大。

朱翊钧咬牙坚持投入,一直到万历五年俞大猷接手时,试制出来符合要求的大船不过二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排水量不过五百吨。即便如此,在时人眼中,已经属于“巨舰”级别。

船有了,更重要的是培训海军,俞大猷受命所做的,即是培训海军,并摸索战法。从万历四年河漕改海开始,俞大猷就在朱翊钧支持下筹建海军。因其武将身份,朱翊钧恐其不能服众,当时加其后军都督府佥书,兼海漕护军总兵,指挥所设在登州。

俞大猷虽然打过海战,但对手多数是倭寇的小船。这些年他和朱翊钧书信往来,朱翊钧尽其所能的结合新船提出些新想法,都需要俞大猷在海上演练并总结经验教训。

隆庆五年的时候,欧洲联合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发生的勒潘多海战大规模使用了放置在船艏的火炮,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勒潘多海战之后,只有英国的军舰一条道走到黑,开始研究舷侧火炮进行不接触作战。包括西班牙无敌舰队在内,全世界的战舰在火器的使用上仍局限船艏火炮,其余船员用火蒺藜和火绳枪,撞角和接舷战仍然是海战的主流。

幸运的是,本时空的大明有了穿越者。更加幸运的是,戚继光在嘉靖三十九年的时候,曾经组织发明了舰炮反后座装置,并将小型火炮应用在戚家军的海船之上。

当戚继光将舰炮反后坐装置报给朱翊钧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万历新明》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四章 伏波,网址:https://www.xbqg888.com/327/327030/28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