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换弹不换枪(3/5)

作品:《国姓窃明

先的经验见识一一比对,很快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比如,他发现明军各种火枪所用的霰弹,弹丸形状貌似不是很讲究——明军火枪的铅弹,只有大号的独头弹是比较圆溜溜的。但霰弹因为需要的碎片数量多、加工频次太高,就懒得搞得形状很规则了,很多就是奇形怪状的铁屑。

斑鸠铳被汉人仿制,最早是崇祯元年(1629)广东巡抚王尊私仿的,但是也就在广东地面上私下使用,被扩散献进京城,已经是崇祯八年(1636)了,此后各地将领才有正式接触斑鸠铳,所以也就最近四五年的事儿,不懂正确用法也是很正常的。

此前明军给大炮装霰弹时,也是随便抓一把铁钉铁屑甚至碎石头,压在火药上面,能打出去、碎片够多、贴脸喷能喷死更多人,也就行了,不讲究有效射程。连大炮都这么随意,仿制版斑鸠铳也被装上铁砂铁屑甚至碎石发射,也就不奇怪了。

沈树人继续往下复盘,很快又注意到左子雄和皮萨罗装霰弹的另一个重要操作差异——

西班牙人即使装霰弹,也会用一颗足够大、而且质量较好较为贴合枪管的独头弹,压紧整个后续装药。

说白了,就是后来18世纪西方火枪霰弹标准操典要求的加模式,是小弹丸,顶上要用独头弹压紧。

而左子雄用霰弹的时候,有时就是纯霰弹了,顶上的压紧弹丸质量层次不齐,有时甚至就随便用些碎铅子压紧塞满表面即可。

崇祯十三年的地方武备,也确实不能要求更多,粗制滥造已经非常严重。

沈树人却是有物理知识的,他稍一排查,就想明白原因了。

“我大明鸟铳设计时,因常年发射独头弹,没考虑过远程以霰弹伤敌,也不注重霰弹有效射程,对霰弹的适配技术有些脱节了。

发射霰弹时,有枪管气密性好的压顶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防止火药燃气爆膨时,气体在枪管内部时、就从弹丸上下左右泄露出去、吹歪了弹丸飞行的方向。

独头弹因为口径跟枪管内径差不多,稍有泄露还吹不歪,会被枪管束缚住前进方向。霰弹的口径比枪管内径小得多,旁边有气体吹过,霰弹会在枪管里上下左右乱撞乱跳,出膛时当然就毫无准头可言了。”

学习一个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有所领悟后,再转述给别人听。在好为人师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也能被整理得更加清晰。

沈树人讲解着讲解着,忽然融会贯通,自行想通了为何米歇尔.莱法耶特在七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姓窃明》 最新章节第55章 换弹不换枪,网址:https://www.xbqg888.com/395/395227/55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