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年龄和身体状况伯孝公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了,只是……”朱志仁也忍不住摇摇头,京中情况他也是大体知晓的,尤其是他作为湖广士人中一员,在即将入京出任从三品的清贵,自然也有资格开始作为湖广士人一员考虑整个湖广士人的利益了。
吏部尚书是没湖广士人的份儿的,历来只在北方士人和江南士人中产生,而现在仅次于吏部和户部尚书一职的兵部、礼部也都是江南士人把持,阁臣中也无一人是湖广士人,朝廷中湖广籍士人就显得十分寥落了。
朝中能够称得上可堪顶上郑继芝的湖广士人中,柴恪、杨鹤、熊廷弼、杨涟、梅之焕等人只有柴恪勉强有资格接替,但是现在柴恪在兵部中堪称中流砥柱,原本以为张景秋能入阁,那么兵部尚书位置腾出来由柴恪接任,也算是顺理成章,未曾想到李三才挤掉了张景秋入阁,张景秋只能继续在兵户尚书位置上徘徊,也使得柴恪无法接任。
柴恪其实也可以出任刑部或者工部尚书,但是柴恪对军务娴熟,尤其是现在内忧外患凸显,内阁还是希望柴恪留任兵部,但张景秋却又没有去处,所以也就这么一直搪着。
“府尊,朝廷年后肯定会有一轮人事大变动,府尊若是能入京,也算是夙愿得偿吧?”冯紫英也不愿意就这类问题多说,毕竟这些事儿还轮不到他这种小字辈去插话,其他具体事务都好说,说了也就说了,说得好还能采用,但是在用人上,无论是哪一方都绝不会因为你说得有理就采信。
实际上在用人这些问题上,你也很难说谁优谁劣,孰是孰非,能够走到四五品官员,甚至更高层面的二三品大员上,哪一个是庸人?
理念观点、资历、才华、本事、籍贯以及人脉关系,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面都符合了,人家才会竭力举荐,才能在这场博弈中有胜出的机会,当然最终能不能胜出,还得要看各方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还有一些运气成分在里边。
就像李三才、张景秋和张怀昌三人都竞争内阁阁臣,要说张景秋深得永隆帝信任,是最具竞争力的,但是却恰恰因为他和永隆帝走得太近,很容易给其他人以皇帝私臣的印象,所以他便是率先出局的,其他几位阁臣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包括平素许多观点意见一致的齐永泰。
而张怀昌虽然有齐永泰举荐,但是左都御史本来就是一个得罪人的职位,而张怀昌性子坚韧刚硬,永隆帝认为其更适合留任,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李三才的通达权变也让永隆帝认可,加上三位江南籍的阁臣竭力举荐,而李三才说起来又是北地士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