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另类大傩(2/4)

作品:《滴血瞳

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在这灵气逼人的舞步中,她忘怀了周遭的一切,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在阐释着这已然流传了千年的舞步。

只是,在我的记忆里面,傩舞是灵气十足,但是断然没有如此唯美,小的时候跟着姥姥的时日居多,当姥姥带我回老家的时候,每逢集会,都会有这傩舞,但是绝非崔明丽跳的如此仙气十足,反而在我看来,那带着一种粗犷的格调。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及腰的长发,腰间的衣褶;用她细碎的舞步,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

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此情此景,我能想出的句子,便是这个,我看着崔明丽的舞步,觉着自己的心脏都要静止了。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

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

秦汉时,于腊日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宫禁之中,则集童子百余人为伥子,以中黄门装扮方相及十二兽,张大声势以驱除之,因此又称“逐疫”。

古书有云:“命有司大傩旁磔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伥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以恶鬼于禁中,因作方相氏与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滴血瞳》 最新章节第六百四十三章 另类大傩,网址:https://www.xbqg888.com/81/81645/64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