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 未入寨门,见仙娘(2/3)

作品:《滴血瞳

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am;quot;瓢笙&am;quot;。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am;quot;跳月&am;quot;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am;quot;(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am;quot;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德叔还说,他从小都想学吹芦笙,但是却怎么也吹不好,吹不出神韵。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

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化的一部分, 指的是能言善辩的妇人,先发狂病,后成女巫,进行行巫。

行巫的本地人称为“仙娘”。她的职务是“人鬼之间的媒介”, 她的群众是妇人和孩子。她的工作真正意义是她得到社会承认是神的代理人后,狂病即不再发。

多数是能言善辩的妇人,先发狂病,后成女巫,行巫不必学习,无从传授,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

有的什么也不用,就可正式营业。执行巫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行巫者坐 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重在关亡,托亡魂说话,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 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谈到伤心处,谈者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止。

行巫不必学习,无从传授,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 有的什么也不用,就可正式营业。执行巫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行巫者坐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滴血瞳》 最新章节第八百三十五章 未入寨门,见仙娘,网址:https://www.xbqg888.com/81/81645/833_2.html